人生最好的状态,不是避开车马喧嚣,而是在自己心间锄豆种菊。
 
 
 
 
 立身处世,需要的不只是一双慧眼,更要有一片静心。
 
 
 
 
 有些事,看透不如看淡,看懂不如看轻。
 
 
 
 
 
 
 
 
 
 
 看透不如看淡
 
 
 
 
 看淡并非逃避,而是隐藏着智慧。
 
 
 
 
 《道德经》讲:“好察非明,能察能不察之谓明。”
 
 
 
 
 一个真正明智的人,既要能看透,又要心中有度。
 
 
 
 
 俗话说:“明者远见于未萌,智者避危于无形”
 
 
 
 
 看透是一种智慧,更是一种远见。
 
 
 
 
 然而仅仅看透还不够,唯有清空心中欲念,才能保持内心的淡然与轻松。
 
 
 
 
 老子曰:“我愚人之心也哉! 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”
 
 
 
 
 世俗之人看起来都精明世故,唯独我闷头不理俗物;
 
 
 
 
 世俗之人整日瞪大眼睛,誓要把这世间看个清清楚楚,唯独我迷迷糊糊。
 
 
 
 
 老子自嘲是个愚人,这种“愚”并非真正的笨,而是淡然无忧。
 
 
 
 
 人生起起伏伏,总会有高峰、有低谷。
 
 
 
 
 别人清醒的时候你可能迷糊,别人迷糊的时候你又是清醒的。
 
 
 
 
 一时强弱何必在意,不如抛开所有情绪。
 
 
 
 
 脑内清楚,心下淡然,余下的顺其自然。
 
 
 
 
 
 
 
 
 
 
 看懂不如看轻
 
 
 
 
 《道德经》讲:“知其雄,守其雌;知其白,守其黑;知其荣,守其辱。”
 
 
 
 
 懂得什么叫做光明,从此便不再惧怕黑暗;
 
 
 
 
 懂得什么叫做荣耀,却依然甘愿忍受屈辱;
 
 
 
 
 懂得什么叫做强大,仍旧坚守内心的一片温柔。
 
 
 
 
 庸人勉强能看懂,智者则可以看得轻松。
 
 
 
 
 《道德经》讲: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也”。
 
 
 
 
 上天有道,世间万物亦自有其运行的法则。
 
 
 
 
 他们不断地生长消亡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
 
 
 
 
 我们每一个人,不过是变化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断。
 
 
 
 
 生命本就是个从无到有,而后从有到无的过程。
 
 
 
 
 因此不必执着于自我,更不必执着于永恒。
 
 
 
 
 得也淡定,失也淡然,好事坏事终将成为往事。
 
 
 
 
 所谓“观复”,就是以一颗虚静的心,看待世间循环往复。
 
 
 
 
 我眼中能读得懂它,心底能容得下它,却不必强求它因我而改变。
 
 
 
 
 
 
 
 
 
 
 糊涂却是智慧
 
 
 
 
 《礼记》中有这么两句话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”
 
 
 
 
 也就是说,做人“难得糊涂”。
 
 
 
 
 河水太清澈了,鱼就没办法在其中藏身;
 
 
 
 
 人也是一样,世上没有十全十美,谁都会犯错误。
 
 
 
 
 容不下别人的半点过失,肯定交不到朋友。
 
 
 
 
 “难得糊涂”四个字,出自郑板桥笔下,成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生活智慧。
 
 
 
 
 郑板桥曾为这四个字释义,他说:
 
 
 
 
 “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放一著,退一步,当下心安,非图后来福报也。”
 
 
 
 
 难得糊涂,有些类似于《道德经》所讲的“和光同尘”
 
 
 
 
 老子曰: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;是谓玄同。”
 
 
 
 
 人的胸襟也应像大海一样,既能收拢涓涓细流,也容得下一切尘垢。
 
 
 
 
 对忠言有虚受之量,对谤语有忍辱之量,对他人有宽恕之量,对事物有接纳之量。
 
 
 
 
 挫磨掉棱角,消解了锐气,自然可以摆脱纷争。
 
 
 
 
 融入光明万象,混同于大地尘土。
 
 
 
 
 纵使看穿一切,仍需保持“难得糊涂”的心境。
 
 
 
 
 眼底容得下万物,心中容得下他人,命里也就容得下上天赐予你的福报。